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直径在50μm以下,肉眼不可见,具流动不溶性,在机体内不能代谢。
注射剂中已经被鉴别出来的不溶性微粒种类有:炭黑、碳酸钙、氧化锌、糊精、黏土、硅藻土、纤维屑、纸屑、玻璃屑、细菌、霉菌、真菌芽孢及药物微晶等。以黑白红黄等不同颜色出现。
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药品生产、临床配药操作及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目前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显示,注射剂成品的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但是,在临床配药后大多出现了微粒增多甚至出药典标准的现象[2]。并且许多个体医疗机构及基层医疗门诊部存在临床配药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严重标。
不溶性微粒至少有四大危害。
个危害是破坏血管壁的光滑性。多项[3-6]表明微粒与血管炎症及血栓密切相关。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壁光滑性,粘附血小板,终导致血栓和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等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会诱发输液后的动静脉炎,甚至血管栓塞。即使未诱发急性的动静脉炎,血管壁破坏导致的血小板沉积经年日久会形成动静脉斑块。
二是刺激组织形成肉芽肿。肉芽肿是机体的一种增生反应。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特别是纤维,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三是引起热原反应。热原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
四是致癌性。有[7]指出静脉中7~12?m的微粒可引起致癌性反应。虽未有临床支持,但已有多个动物实验表明,微粒可以导致细胞异型增生和肿瘤。
实际上,微粒的危害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肺动脉压升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病综合征、器官衰竭和其他血管物理方面的改变、血浆生化水平的改变、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等等。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知道了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后,你还会一感冒就选择输液么?在这里,笔者的意见是,危重病输液不可避免,但感冒发热等小病别忘了中药调理。